|
下载天目客户端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重磅发布。 报告一发布,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人民,不管地处哪个区域,纷纷兴冲冲前来寻找各自居住区域主要城市的竞争力。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情包”:有的满脸喜气洋洋,有的则是唉声叹气。 作为榜单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这两天真的很忙。不仅媒体找他的多,他还得不停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百忙之余,他还是在北京愉快地接受了天目新闻记者的专访。 “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发现:经济增量、经济密度(通常说的亩均GDP)再经过人均GDP的修正后,可以比较准确反映短期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倪鹏飞表示,“今年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排名的变化,除了各城市的实际表现外,还有第七次人口普查所反映的各城市人口数据变化的原因。” 根据报告,202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表现最为突出的五个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广州。其中,上海超越香港、深圳,重回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 上海重新夺回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的宝座,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对此问题,倪鹏飞告诉天目新闻记者:“除了人口统计上的原因外,另外还有三大因素提升了上海的能级。” 第一,从自身发展看,上海一直实力雄厚、潜力巨大,近年来在经济活力、高端要素、营商环境、全球联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积累。 第二,从区域环境看,中国空间经济活动正从聚集迈向聚中有散。近年来处在中国东西中轴线的长江经济带上的区域及城市,加快了发展、联动和崛起,从而也将上海腹地巨大的潜力变成了现实。 第三,从战略布局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家在战略布局上对上海做出了一系列大格局和高站位的重大调整与创新。而上海自身,也看准时机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其自身的固有实力和潜力得以释放,而且上海充分利用腹地优势,提升了自己的能级,扩大了上海的能量,增强了上海对长三角、长江流域、全国甚至世界的辐射力。 《报告》指出,长江沿线的都市圈及城市群正加速崛起,呈现由东向西“横向扩散”的趋势。报告还呈现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中部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武汉排名第九。而从城市群看,中部的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上升幅度最大。 为此,倪鹏飞表示:“中部城市正在迅速崛起,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空间经济聚散理论及其现实判断,即中国空间经济已经从分散聚集、集中聚集,进入到‘有聚有散’阶段。其中,区域尺度上就是东部区域向中部区域的扩散,这包括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从而使得中部能够东部率先发展和转型的外溢效应。” 对此,倪鹏飞解释说近年来他和国内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讨“如何实现东中部共同繁荣”。 首先,重新调整中国经济的板块战略。由原来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四板块,调整成“东中自主发展”和“北西政策扶持”的两板块。把东中部构建成自主发展区,让中心从东部扩大到中部,形成东部和中部为一体的中心。由于东中部地区具备自我强化的发展能力,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促进东部和中部区域良性竞争和分工合作,实现东中部共同繁荣。 其次,加快东西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通过中部和东部中心城市网络化的连接,把东中部中小城市纳入到网络节点上去,以此增强东中部联系。 第三,通过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带动东中一体化。率先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长三角打造成东中一体的前沿,进而促使长三角地区的商品、要素、产业、基础社会、公共服务的双向流动和同区域化。 报告还显示,2021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六到第二十的城市依次为: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杭州、成都、宁波、佛山、澳门、长沙、东莞、常州、厦门、青岛。 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这15个城市, “南高北低、南升北降”的趋势依旧延续。而且这些二线城市内部差异较小,竞争相当激烈。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城市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增强各自对资源和人才的吸引? 在这方面,倪鹏飞开出的“药方”是:这些城市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目标,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或节点,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的聚集地,发挥国际和国内重要功能的重要中心地。 “在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达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和竞争逻辑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驱动,转向人才和创新的驱动和竞争。”倪鹏飞进一步解释说,“城市间竞争的逻辑,已从先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产业,后改善生活环境;转变为:先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改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然后吸引资源和人才,从而构建起高端产业和城市发展动能。” 第一,改善生活性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促进高质量营商活动发展。“现在要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引来更多高端人才,进而引来创新要素,从而推动创新产业创造税收。因此,应该将生活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第二,改善基础性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营商活动的动力和信心。就是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创建优质营商环境的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第三,改善创新型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营商活动转型升级,激励创新产业发展。 |